足球彩票,中国足球彩票网

图片
图书馆
首页|本馆概况|新闻动态|数字资源|读者服务|读者荐购|图书推荐|参考咨询|党建工作|工作计划|档案馆
公 告
真人图书馆第40期开馆啦
关于开展第十二届(202...
2024年“一校一书”精...
关于举办第六届湖南省...
真人图书馆第39期开馆啦
2024年图书馆纸本图书...
真人图书馆第38期开馆啦
泛研全球科研项目数据...
关于举办2023年图书馆...
第九届文学名著电影欣...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读者服务>>一校一书阅读推广>>一校一书阅读征文>>正文

《红楼梦》,一场梦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4日 16:01  点击:

足球彩票,中国足球彩票网18级社会工作一班 李 菲

“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故人是谁?”“姑苏林黛玉。”不想读完《红楼梦》,竟是这一段最令我念念不忘。冥冥之中与此书好像能产生共鸣,共悲,齐叹。深觉《红楼梦》是值得用一生去读的书,回味,无穷。

记得最初接触《红楼梦》是在小学时期,那时懵懵懂懂,对它并不了解,只觉很复杂,很难懂。时光荏苒,犹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到今日,说来也是惭愧,一直想看却硬是断断续续拖到了今日,才大致看完。一提笔,想着有太多太多东西要写,却不知从何说起,那些深深印刻在历史中的文字及其字里行间透出的感伤,总是能令人深深叹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曹公写《红楼梦》,无一字不精,身为它的读者,也只能深深感叹与拜服。都说曹公是天才,诗书词赋,医画建筑,竹器编织,美食服装等都精通,但《红楼梦》的成功,绝不仅仅是由他的才,我认为更多的是他的经历,这一点与"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司马迁很像,一个人是要经历多少世间苦难,才能写出如此巨著啊。身处最困顿,著成最妙文。不禁为曹公感叹。《红楼梦》给我的感觉和影响是任何一部小说都无法比拟的。不论是从构思,文字功底,还是人物刻画,细节描写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它都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只是未完。

《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有着强烈的冲破牢笼的憧憬与向往,这一点深刻体现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身上。我认为贾宝玉的对自由的向往也是曹公心里所想。贾宝玉是一个脱俗却无法真正脱俗,任性纨绔,懦弱但能真性情对待他身边的那行"水做的人儿们"的唯美主义者。无论他之后是如何由一个天真无邪的男孩变成看透红尘的男人,那一句“这个妹妹我见过”之温柔如水,简单纯粹,仍是我心中对他的一方净土。只是后来物是人非罢了。同时他对女性地位上的尊重,努力使之平等,也是对封建社会的另一种批判。这一块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偷偷去看被赶出荣国府、奄奄一息的晴雯,他不在乎身份,他对晴雯的关心至此也正好体现了他对女孩的怜爱。当然,他的才华也不容忽视,他爱玩,不拘泥于俗世之规,每当宝钗劝他仕途经济,他都不屑,这一点与黛玉很像,宝黛的心中都有着一种不顺于世俗的心理。还记得大观园中大部分的牌匾都是出自他手,他的才华只是不适合封建时代罢了。的确,他的超凡,与贾府里的其他男人,如人面兽心、连自己的儿媳妇都玷污的贾珍,精干却贪财好色、见一个爱一个的贾琏,冷漠识短同样好色的贾赦相比,立马显现。很多人说贾宝玉也是风流成性,四处留情,也对,但也不完全对,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也在成长,他对女孩儿们的怜爱越来越深厚,但他的钟情—对林黛玉,也越来越坚定。第九十八回,病中的他依旧是找他心心念念的林妹妹,最后他心里的念想也尽数崩塌,终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也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他还是走了。总之,贾宝玉这个人物比较复杂,但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的真性情在那个封建时代中确实可贵。

其实开始读之前有了解一些,有许多疑问,比如为什么贾敬放下大家大业不管跑去当道士?为什么惜春年纪这么小却出家?为什么同样是赵姨娘所生,贾环和探春的待遇犹如云泥之别?或许是与贾环的人品有关?为何贾琏屡次出轨,他是否还贪夺了林家的财产……种种疑问,只能细细品读,慢慢解答了。

看了看贾敬的仕途,乙卯科进士。虽说是考上了进士,心中有理想,但却只能袭爵入仕,心中怕是十分悲痛与不甘的,我想这也是他醉心佛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十一回他被孙子贾蓉硬过生日时说,与其打扰他清静倒不如好好印发他的阴鸷文,这说明他年轻时还是有才华的,心中抱负无法施展,才想着逃避吧,但只是为这个逃避吗?之前看过一些说法认为可能与秦可卿的身世有关,说秦可卿是废太子之女,身份高贵,之后被秦业收养嫁入宁国府,却被迫于公公贾珍偷情。贾敬想着总有一天会被发现,自己倒不如躲着,甩得干干净净。这个说法虽有些道理,但私以为秦可卿嫁入宁国府之前,贾敬就已抛下一切离开宁国府了。这个说法还是有待考证。这也让我想到了贾府的衰亡,与贾珍大办贾敬的宴会,秦可卿葬礼大操大办,元春省亲时的热闹非凡等越矩行为脱不了干系。

对于惜春的出家,也只剩下深深的叹息了。虚花悟?还是虚花误?贾府中四大春中,除了贤德妃元春是嫡出,也就只剩惜春是正室所处了,但她却从未享受过家庭温暖,母亲早逝父亲修仙,哥哥贾珍道貌岸然、好色如命,全然不管她,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也是误了。虽收养在荣府里,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看尽世态炎凉,性情冷淡孤傲。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第七十四回王熙凤为节省府里开支用度开展的抄检大观园中,从她的丫鬟入画那抄出了她哥哥的几十个金银锞子,她的做法与逆来顺受的迎春、奋起反抗的探春都不相同,她的表现是冷淡,极其冷淡,就好像入画对她多年的照顾不复存在了一般,眼中竟是未有一丝一毫的心疼,我想是她看出了王熙凤这一做法的目的,看淡了贾府表面光鲜背后却处处透着人心险恶的金钱交易,看透了这个时代的腐朽与不堪,所以,她撵出了入画,毫不留情。她,已经做好了要与贾府划清界限的准备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小小年纪,却是看尽了世间沧桑。可悲,可叹呐!

再来说说贾探春与贾环的区别对待。首先我觉得是贾母对孙女的疼爱,四春都是老太太身边打转的,女儿是要嫁出去的,关乎于贾府的声誉,必须好好培养。而贾环从小是养在赵姨娘身边的,赵姨娘何许人也?生性愚蠢,地位地下,可用"作而不死"形容。那么王夫人为何不培养贾环呢?我想是因为她已经有了嫡子,贾环的出现会动摇她的利益,但探春就不同了,她是女儿身,无论多么有理家之才,多么优秀,终归是泼出去的水,无妨。其次从个人人品方面,贾环人品低劣,虽说是主子,却活得想只过街老鼠,连丫鬟都敢欺负他,可能与他的猥琐长相也有点关系,但人品确实是差。与宝玉关系不和,先是拿灯油烫他,后又有向贾政诬告宝玉"逼淫母婢",他的人品确实是不敢恭维的。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她才自清明志自高,才情次于宝黛,理家不输王熙凤,精明能干也看得透世俗,是朵带刺的玫瑰,唯一的不足怕是庶出了吧,但这也激励她越来越争气。她待人也是是非分明,重情重义的。这样一个优秀的探春,要是个男儿,贾府命运是否会改写?但事实早已随着历史云烟远去,而事实不喜欢人们说也许。生于末世运偏消,她也只能远嫁了,这是她的悲剧,却也没有历经贾府的抄家,是该庆幸么?

说到贾琏的出轨,书中有三次。面对王熙凤这样的泼辣子,他真的是"胆大包天"了。我认为贾琏是个有做事才能的人,贾府大大小小的事物他也算是尽心尽力地做好,贾母的心肝林黛玉回家探父都是他一路护送并安全送回,如果办事能力不高,贾母会让他护送吗?其实比起薛蟠、贾珍等豪门子弟还是有良心的。平日里有挥霍,却也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大部分时间还是懂得分寸的。但是这些优点本是应该具备的。他好色、也是怕老婆的。接下来说说贾琏的出轨之路。原文第二十一回有了他第一次出轨。贾琏与凤姐的女儿得了天花,需要隔离,于是风流成性的他耐不住寂寞,找小厮,与多姑娘偷情了。由于平儿帮着隐瞒,凤姐一心想着女儿没怎么管,他这次出轨还算顺利。第四十四回趁王熙凤生日时,他第二次出轨鲍二家的。他了料定她不会那么早回来,还派了丫鬟望风,可惜被提前回来的凤姐捉奸在床,于是“战火一触即发”,吵着吵着触着火药桶了,贾琏拿着剑就向着王熙凤砍,王熙凤也是聪明的,只往老太太处跑。于是在贾母的调解下,贾琏也向凤姐道了歉,风波算是平息了。第六十四回贾敬死了,宁国府无人管理,于是就把尤氏的母亲及其两个妹妹尤二姐和尤三姐接到了宁国府,正巧在贾蓉的撺掇下,贾琏再一次出轨了,送了尤二姐贴身玉佩,在离家不远的巷子里买了一处房子给尤二姐住,说定六月初三将她娶进门,这一次他不仅仅是出轨这么简单了,打着尤二姐能繁衍子嗣的幌子,实则是动了休妻的念头,“那贾琏越看越爱,越瞧越喜,不知要怎生奉承这二姐,乃命鲍二等人不许提三说二的,直以奶奶称之,自己也称奶奶,竟将凤姐一笔勾销。”这个时候的他翅膀已是硬了。后来这事还是被凤姐发现了,凤姐这醋坛子哪能容下尤二姐,口蜜腹剑,不声不响地算计着就这样把怀了成形男胎的尤二姐给逼死了。贾琏后来是知道的,“奶奶,你死的不明,都是我坑了你!”原来的夫妻竟已然变成了仇家了。贾琏的三次出轨之路,也暗暗浮现了凤姐的命运,曹公对王熙凤有一句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最后一次的“人木”怕就是“休”了吧,她“机关算尽太聪明”终是“反误了卿卿性命”呐。曹公对这一对夫妻的描写与刻画,既生动又典型,也是随着大厦将倾而不复存在了。

记得有许多说法认为贾琏贪夺了林家的财产,第七十二回中,"要再发个三二百万财就好了",这一句从贾琏口中说出的话值得深究。其实我认为这句话并不能说明什么,也只能是贾府在走下坡路了。首先,贾琏是贾母派去护送林黛玉的,贾母是什么人物,在世家大族中生活了这么多年,早就成“人精”了,虽然是老了也不怎么管家,但府里的重要大事哪件不要过她眼?所以如果贾琏真的贪了林家的财产,这不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其次,林如海虽是巡盐御史,是个挣钱的官,但我认为他为官也清廉,何况上任也时日不长,也没有两三百万。最后就是林家财产应该是留给了林家极其旁室宗亲,“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由此看来,林家虽人丁不兴旺,但还是有的。林如海死后,是需要修宗祠的,一应花费也应是林如海的财产,他剩下的财产也是由林氏后代继承,所以林如海应该也只能留给林黛玉一份嫁妆了吧。

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的疑问未提出,有些答案比较好找,有些较为隐晦,甚至有些还十分矛盾,这些也只能慢慢深究了。心中还有觉得可惜的,不止是书中人物,也有曹公身上所发生的,心中有种执念,要是《红楼梦》从头至尾都是由曹公所写,或是后稿未曾遗失,并完整流传下来,那么结局是否会不一样。但转念一想,有时候不完美也是一种美,给人心中留下可惜之感,并觉之弥足珍贵。有时候啊,世事就是这样,喜欢捉弄人,好似完美的事物不存在,从万事万物的不同角度看,总是存在瑕疵的,就像红楼梦一样,它是一场梦,一个有瑕疵的梦,一个悲剧—把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毁给人看。就是这样一个梦,恨它未完,让我魂牵梦萦地寻找着。有时候也会想,如果有一个机会能穿越到其中,又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如果改变了某些情节或是结局,会否又会发生什么,越是小心翼翼,越是怕它改变。其实它能流传下来,能以这样一本伟大的书现于世人眼前,也是一种缘分,这样也好。

说了这么多,最后来说说书中我最喜爱的人物。她清高,知世故而不世故,文才横溢,多愁善感,风露清愁,病娇,真诚,执着,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对于喜欢的人物,感觉用再多词语形容都不为过,但又感觉没有一个词能真真正正、完完全全地体现她。第一眼看她,“病如西子胜三分”,对于病娇美,我也是怜爱满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就是她的外貌,一看便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从侧面描写的“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王夫人眼中的晴雯,宝玉眼中的龄官都是像林妹妹的。这些都足以说明她的美貌在贾府中名列前茅。光看外貌,私以为她也是大观园里最美的,可能是对宝钗这类的“体貌丰美”“肌骨莹润”不是很关注。她的气质也是极好的。“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风流婉转,气度不凡,这也可能是她从小热爱诗词的结果吧。居幽然静谧的潇湘馆,称潇湘妃子,不愿染世俗,甚爱诗词之清高。她兴趣广泛,善读琴谱,那一双手与琴仿佛天作之合,相得益彰,不仅爱诗词,李义山、陆放翁都是烂熟于心,也爱读《西厢记》、《牡丹亭》等"课外书籍",对于诗词这一块,可对比钗黛二人,薛宝钗虽是才情高,却是为了封建思想而热爱,也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类说法,所以说她在这样一个时代是吃得开的。而黛玉不同,她把诗词文学视为真爱、寄托,是她真真正正热爱的东西,绝不是为了任何人或事。这样的纯粹也是和宝玉相配的,也是能令我喜爱的。她也善于表达自己对于诗词的见解,第四十八回亲自教香菱学诗,并说"不以词害意",她能从诗词体会到这一层,造诣也是颇深了,海棠诗社的魁首果然才气斐然。对于香菱,我真的是最为同情,这样一个出身官宦之家的小姐,老天对她开的玩笑是不是太大了,一生都在受苦,被卖、被抢、成了呆霸王的妾,郁郁而终……她明明什么都没做错,我也只能看她与黛玉在一起学诗时,发觉她还是一个俏皮、可爱的女孩,这也是她悲惨一生中较为欢乐的时光了吧。书中最为惋惜的,莫过香菱。说回黛玉,对于她的品味,也自是要好好说说的。对于落花,能想到收集起来一同葬于土中,她的爱美是极致的,不想见落花烂于四处,于是当别人都在园中赏花对诗时,独自葬花,暗自感伤,她的爱美、清高是这大观园无人可比拟的。在性格方面,我认为并不是历来说道的“小性子”、“不与他人亲近”之类的话语。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她为何不缺席聚会、赏花,还能拿到诗社魁首。她身子虽不好,但也是用心与她们玩乐的,“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这样的笑,不想你是否也像我一样喜欢呢?如此可爱,怎能不爱。她也不爱遮掩兴趣,与大家一起看戏时,她想看什么就点什么,对于知己也从不劝仕途经济学问。同时她的情商也令我佩服。一开始进贾府时小心翼翼,贾母问她都读些什么书,她回答《四书》,也心思细腻地问道:“姐妹们都读些什么书?”老太太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识几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于是等到第一次贾宝玉相见问她读什么书时,她改口称自己只是识得几个字罢了。她如此小心,处处留心,不出头,这也是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的写照。之后又有了我们说的“林怼怼”的外号,这个外号我认为是高情商的一种体现,她才思敏捷,怼他人毫不占下风,嘲笑宝玉“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一语双关的时候也是常有,而且常常是针针见血的,可谓厉害,宝钗都叹:“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她虽爱哭,但也不见得是在外头哭,外面的她也是个爱笑的姑娘。况且她也本就是来还泪的,又怎能不哭?她身上也是有一种不功利的精神在的,这一点应该是和宝玉能情投意合的重要因素,湘云跟宝钗一样劝他多参与仕途时,他怒了:“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果真对比之下,林妹妹是才是真正懂他的,支持他的。她对待下人同姐妹般,何时看过她对紫鹃等人指手画脚,都是平等对待的。教香菱学诗也是真真切切,毫不敷衍。宝钗的老婆子给黛玉送燕窝,黛玉体恤地打赏了几百钱,让婆子吃酒避避雨气,婆子感谢道:“又破费姑娘赏酒吃。”她也时时留意着,从来不管家的她吃螃蟹时,她也知道贾府财政已经入不敷出了。可看出闲时她并不是真的闲,她会留心旁人不注意的点,果真心思细腻过比干。在我心中,那些世俗总是敌不过她的玲珑剔透心。再说说她的“小性子”,这种小性子不是对谁都有的哦,都是对宝玉,比如他又跟哪个妹妹亲近了或者是不注意身体时,她才会生个小气,这说明她在乎,专情,并不是心胸狭窄一类的。第十六回宝玉将北静王赠予的玉佩送给她,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不要它。”如此可爱纯真,真是叫人爱。记得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情节,是第七回周瑞家的奉薛姨妈的命送宫花给姑娘们,最后因为顺路才送到了林妹妹这,足以看出周瑞家的对林黛玉的轻慢,林黛玉道:“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按道理林黛玉初来贾府应该小心谨慎,但她是不怕得罪周瑞家的的,真性情一眼便看得出,这也是她挽回尊严的最好方式,一个孤女寄人篱下,难道还要看下人脸色?就是这样的毫不掩饰的纯粹,令我着迷。她不是像迎春、尤二姐那般,凡事都要忍着,该说要说,她只是令周瑞家的不敢发一言,并未做出更甚的。这事要是发生在王熙凤或是探春,就算是宝钗身上,也不仅仅会这么简单了。所以凡事还是要求一个平衡,不必逼到死路上。她虽柔弱却不软弱,看事情心里明镜儿似的,懂得权衡,知得进退,有大智。还记得她与湘云在凹晶馆最后一次对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不想黛玉这个时候是否已经知晓了自己的结局,她的诗做得这样冷,这样凄美。

说到这,想说的也已差不多说完了,其实也只是沧海一粟罢了,往后还会有更多的感想或是疑问出现。但对于我,能读完这本书,能将自己的所感写于此,也是十分感谢的。记得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每个人抽到的花签都暗示着她的命运,这一点很巧合,但巧合之下,是注定。这也是此书的魅力吧,宝钗的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始终无法与宝玉相守;探春“日边红杏倚云栽”,她终是远嫁,与贾府再无瓜葛了;袭人“桃红又是一年春”,贤袭人也只能嫁于蒋玉菡了;麝月“开到荼蘼花事了”,茶靡花是花期最长的花,怡红院中的丫头们,最后也只有她陪着宝玉了;还有黛玉的芙蓉“莫怨东风当自嗟”,果然是清水出芙蓉,孤自清高,不要怨东风,黛玉的命运终将会是那样,焚稿断痴情……往往痴情才最心痛。

时常在想,自己也身处畅游大观园,与这些可爱的人们相处。她们或许不属于那个时代,却栩栩如生地成为书中人物,流传至今。某年某日,望着潇湘馆中,想象着里面的人手指划过琴弦的那一瞬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一场梦罢了。忽而想到一句话"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有时候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意味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始。《红楼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解了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命运,有时候可以代入,有时候一起感同身受,有时候也有拍案叫好,也知道了人心的善于恶、美与丑,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通过他们,学到了与人相处的态度、方式,想问题的角度、过程和后果,看人、识人、交人的技巧等等,毕竟世事多半还是复杂的,人心从古至今都相差不大,芸芸众生中好像都与之相似,这也是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吧。同时也有“花无百日红”的感叹,无论何时何地,这一句都是适用的,钟鸣鼎食之家也逃不过被抄的命运,所以该珍惜时要珍惜。其实这是第一次看完它,就好似梦了一场,看得不深,说了说自己的一些感想与看法,还有许许多多未发觉的,我相信来日方长,每一次看它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想着未来的某一天,喝着茶,细细品味着它,继续观它的悲欢离合,再梦一回路过司泉路上的那位少年,道声“姑苏林黛玉。”

【二等奖】

上一条:意难平——《红楼梦》读后感 下一条:我的红楼之旅

关闭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地址: 足球彩票,中国足球彩票网 | 邮编:417000 | 电话/传真:0738-8325392   版权所有? 2012 足球彩票,中国足球彩票网 图书馆